牡丹历史上最早是以药用进入人们的生活,随着园艺栽培技术的提高,牡丹又演变为观赏花卉进入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因此才形成了今天以安徽为主的药用牡丹生产区和以中原和西北为主的观赏牡丹生产区,从而在用途上形成了药用牡丹和观赏牡丹两大类型。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菏泽一带的群众和甘肃的个别农民,为了解决生活用油,曾用牡丹籽尝试过榨油,但由于工艺水平的落后,榨取的牡丹油又黑又苦,无法食用而放弃。
甘肃牡丹专家陈德忠老先生早年曾对牡丹籽榨油进行过提取和化验,他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紫斑牡丹” 一书第六章第二节经济用途篇80页中写道:种子油用。紫斑牡丹结实率高,籽实饱满,籽仁的主要成分是牡丹油,含量高达33%。按照油脂含量大于30%即为高含油率油料的分类标准,紫斑牡丹属木本油料作物。并用花生仁、芝麻与牡丹种仁进行了化学成分比较。他还对牡丹油的功效写到:紫斑牡丹种子油中45%为亚油酸,它对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预防高血压、中风和心脏疾病具有明显的功效。
他对牡丹油性状描述为:粗制牡丹油为红棕至深棕色液体,纯化后黄褐透明,凝固点4℃~6℃,碘值109~115(半干性油),皂化值189~199。
他对经济效益论述为:按每667平方米面积测算种子产量,山旱地为100千克,阴坡山地是175千克,水浇地约250千克,超过了一般油料作物的产量。经过精加工,每667平方米产值在1200元左右,可一次性投资长期见效。
他对栽种技术介绍为:选择结实率高、成熟期一致的3年生实生苗定植。2年后开花结实,8年后进入稳产、高产期。山旱地株行距1.5米×2米,二阴山地为2米×2米,水浇地为2米×3米,每667平方米可分别栽植200株、160株、110株,还可适当密植。
当果实微裂、种子黑而发亮时采收。采后在背阴处堆放晾晒,待种子脱落后筛除果皮,将种子晒干入库或加工。
我们暂且不论文中的数据与现行的数据有多大差别,但就其发表的文字记载时间,应该属油用牡丹最早的试验结果和科学数据,只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003年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委派当时中川牡丹园原场长张英俊,将10斤牡丹籽拿到农村榨油机上榨取,结果与前人一样,无法食用。但得到一个数据,即10斤籽可提取2斤牡丹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