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用牡丹,中川油用牡丹,牡丹种植,
赵潜龙,1948年2月出生,甘肃省临洮县人。1967年毕业于甘肃省林业学校,现任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副秘书长、甘肃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原名“兰州牡丹园艺开发公司”)总经理,历任临洮县东山造林站站长、林业工程师、兰州树木园主任、中国西北牡丹芍药基因库建设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在干旱荒山造林、园林绿化、球根花卉研究、濒危 植物保护、抗旱植物树种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其中唐菖蒲鲜切花获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中国牡丹与芍药”获中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三等奖、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1967年毕业于甘肃省林业学校,现任中国牡丹芍药协会副秘书长、甘肃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原名“兰州牡丹园艺开发公司”)总经理,历任临洮县东山造林站站长、林业工程师、兰州树木园主任、中国西北牡丹芍药基因库建设项目负责人、高级工程师。在干旱荒山造林、园林绿化、球根花卉研究、濒危植物保护、抗旱植物树种研究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并有多篇论文发表,其中唐菖蒲鲜切花获第四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中国牡丹与芍药”获中国第五届花卉博览会三等奖、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一等奖。
赵潜龙认为,中国牡丹前辈和当代专家王莲英、李嘉珏、秦魁杰等教授以及在各地基层工作的专家们已为中国牡丹事业在科研和生产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北地区落后,经济又欠发达,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不太成熟,但如果把他们的成果认真总结,加以推广应用,让先辈和专家们的心血成果得以发扬光大,特别是按照牡丹芍药协会“把甘肃耐寒的紫斑牡丹向北方推广”的精神办事,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也不辜负专家们的期望,因此,如果让占国土达三分之一的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人民群众能够欣赏到雍容华贵、国色天香的牡丹,让牡丹代表国花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就是自己在牡丹界做了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也是对牡丹事业的一大贡献。过去传统的中国牡丹一直被认为在国内栽培生长过不了“关”(指山海关,长城一线)、在国外寒冷地区不能生存。甘肃紫斑牡丹是长期“藏在深山人未识”的一朵奇葩,由于它的特殊抗寒性,经过赵潜龙长达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对野生栽培品种进行了大量的搜集,在十分干旱寒冷的兰州中川机场前建立了占地面积近2000亩的甘肃中川牡丹园。有牡丹品种500多个、芍药品种200多个。同时在东北长春、沈阳、哈尔滨等地建立了甘肃牡丹样板园,并组织技术骨干在内蒙呼和浩特、包头,宁夏银川、新疆等地大量推广栽植。用实践证明甘肃紫斑牡丹在我国东北、内蒙、新疆等中原牡丹不能露地越冬的寒冷地区,紫斑牡丹不但能自然越冬而且长势很好、适应性很强,彻底改变了我国北方寒冷地区不能栽种牡丹的历史,使牡丹栽植适宜抗寒的极限温度由原来的零下22度降低到零下39度,纬度由原来的北纬40度推进到51度,使中国栽种牡丹的范围扩大了一倍。他本人也被誉为“东北牡丹推广第一人”。在他的带动下紫斑牡丹在全球寒冷地区开始大量引种栽植,也使高大、抗寒的甘肃紫斑牡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为了使国家三级保护植物紫斑牡丹能迅速得到保护和繁殖,他承担了国家林业局指定的“中国西北牡丹芍药基因库”建设项目。在他的组织下,利用全新嫁接技术使甘肃牡丹优良品种实行了工厂化育苗而大大提高了商品化质量,达到了规格化、标准化。形成了年产嫁接苗100万株、实生苗300万株的生产能力,使国内外急需的优良紫斑牡丹商品苗矛盾有所缓和,出口量逐年稳步增加。他组织创建的“甘肃牡丹网[2]”成为紫斑牡丹品种最全、技术含量最高的热门网站。他的目标是:不争名不争利,要让国花开遍祖国大地。让甘肃牡丹走出国门,誉满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