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用牡丹种植——油用牡丹的发现
牡丹历史上最早是以药用进入人们的生活,随着园艺栽培技术的提高,牡丹又演变为观赏花卉进入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因此才形成了今天以安徽为主的药用牡丹生产区和以中原和西北为主的观赏牡丹生产区,从而在用途上形成了药用牡丹和观赏牡丹两大类型。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困难时期,菏泽一带的群众和甘肃的个别农民,为了解决生活用油,曾用牡丹籽尝试过榨油,但由于工艺水平的落后,榨取的牡丹油又黑又苦,无法食用而放弃。
甘肃牡丹专家陈德忠老先生早年曾对牡丹籽榨油进行过提取和化验,他在2002年出版的“中国紫斑牡丹” 一书第六章第二节经济用途篇80页中写道:种子油用。紫斑牡丹结实率高,籽实饱满,籽仁的主要成分是牡丹油,含量高达33%。按照油脂含量大于30%即为高含油率油料的分类标准,紫斑牡丹属木本油料作物。并用花生仁、芝麻与牡丹种仁进行了化学成分比较。他还对牡丹油的功效写到:紫斑牡丹种子油中45%为亚油酸,它对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预防高血压、中风和心脏疾病具有明显的功效。
他对牡丹油性状描述为:粗制牡丹油为红棕至深棕色液体,纯化后黄褐透明,凝固点4℃~6℃,碘值109~115(半干性油),皂化值189~199。
他对经济效益论述为:按每667平方米面积测算种子产量,山旱地为100千克,阴坡山地是175千克,水浇地约250千克,超过了一般油料作物的产量。经过精加工,每667平方米产值在1200元左右,可一次性投资长期见效。
他对栽种技术介绍为:选择结实率高、成熟期一致的3年生实生苗定植。2年后开花结实,8年后进入稳产、高产期。山旱地株行距1.5米×2米,二阴山地为2米×2米,水浇地为2米×3米,每667平方米可分别栽植200株、160株、110株,还可适当密植。
当果实微裂、种子黑而发亮时采收。采后在背阴处堆放晾晒,待种子脱落后筛除果皮,将种子晒干入库或加工。
我们暂且不论文中的数据与现行的数据有多大差别,但就其发表的文字记载时间,应该属油用牡丹最早的试验结果和科学数据,只可惜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2003年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委派当时中川牡丹园原场长张英俊,将10斤牡丹籽拿到农村榨油机上榨取,结果与前人一样,无法食用。但得到一个数据,即10斤籽可提取2斤牡丹油。
2005年,甘肃中川牡丹产业有限公司受到甘肃永登苦水玫瑰用蒸馏法从玫瑰花瓣中提取香精的启示,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利用甘肃牡丹花瓣香味浓郁的特点,尝试从牡丹花瓣中采用蒸馏法提取牡丹香精,结果从一万斤花瓣中仅提取出不到一斤挥发性精油,达不到玫瑰精油的万分之三的提油率,转而从牡丹籽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方法提取了牡丹籽油,并将这两种油(香精和籽油)报送当时的青海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进行分析化验,得出了牡丹油品含有二十多种植物元素,其中的α-亚麻酸含量达到4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92%的原始数据。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曾经于1993年联合发表声明,鉴于α-亚麻酸对于人体的重要性,决定在全世界专项推广α-亚麻酸。看到这一重要作用,我们看到牡丹油有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对人体的保健作用,立即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七项发明专利,并将产品制作成了保健胶囊。从2008年开始,连续六届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高科技展销会,多次参加上海、天津的展销会,先后还赴德国、荷兰、法国、俄罗斯、泰国以及香港参加展销会,目的是想通过展销会、宣传产品、增加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但没有认识到对中国食用油产业的重要作用。
随着菏泽市政府对菏泽牡丹深加工产品的重视和开发支持,牡丹籽油于2011年由国家卫生部公告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确认了油用牡丹的食用油提取价值。2012年,原国家林业部李育材部长到甘肃中川牡丹园实地考察牡丹栽培情况和深加工产品研发情况。当看到公司研发生产的牡丹油、牡丹花蕊茶、牡丹酒和七项牡丹产品发明专利后,语重心长的从国家食用油危机的战略高度向我们指出了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对国家粮油安全和民族健康的重大意义,使人茅塞顿开,真正认识到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对我国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此期间,李部长先后八次到中川牡丹园进行调研,当他看到中川牡丹园在海拔1900米的干旱荒山都能种植牡丹而且生长良好,并且提取出的牡丹油α-亚麻酸含量高达49%时,他用智者的眼光和长期参与国土绿化的责任感和战略高度,认识到油用牡丹不仅在大田可以栽种,更能在我国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宜林地中推广栽植。不但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还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及时向中央领导书写报告,提出了在全国适宜牡丹栽植的地区大力推广栽植油用牡丹的战略构想,并得到了国家多位领导人的重视和批示。在李部长的有力推动下,中国牡丹产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油用牡丹这一新资源产品迅速登上了历史舞台,不到三年时间就新增牡丹栽种面积达360多万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牡丹种植面积的几十倍,促进多个省份制定了牡丹产业的发展规划,为中国牡丹产业高速发展谱写了新篇章。由此,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黄河两岸、大江南北,以及长城以北的东北、内蒙、新疆等关外寒冷地区掀起了一个种植牡丹和油用牡丹的高潮。